2023年,全球经济逐渐走出新冠疫情阴霾,复苏成为关键词。然而,西方国家饱受通胀困扰、新兴经济体缓慢复苏、欠发达国家面临债务危机等问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的风险,使得2023年成为自2000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基线预测值为3.0%,远低于2000-2019年的平均水平3.8%。而2024年的基线预测值为2.9%。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缓慢,地区分化不断加剧,政策失误几无余地。
同时,地区分化仍在不断加剧。发达国家由于政策收紧,平均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2.6%放缓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小幅下降,从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
2023年全球GDP排名前十:美国GDP为(26.94万亿美元),中国(17.7万亿美元),德国(4.42万亿美元),日本(4.23万亿美元),印度(3.73万亿美元),英国(3.33万亿美元),法国(3.04万亿美元),意大利(2.18万亿美元),巴西(2.12万亿美元),加拿大(2.11万亿美元)。
01 | 中国
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近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相继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表示对2024年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4%,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等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普华永道预期,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超过今年。
从数据看趋势,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可以归结为:中美加速互动,农业稳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强劲增长效应,以及出口新三样带动绿色经济发展。
政治:从2023年6月开始,中美高层逐渐开启频繁互动模式,近来互动加速,这为全球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农业:2023年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工业: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从宏观表现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正释放出强劲的增长效应。产业体系配套完整,彰显全产业链供给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拥有显著的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200多家企业高效协同,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设备国产化率达93.4%,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等。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
出口:2023年,中国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中国出口新能源相关产品为全球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提供支持。此外,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便利获得可负担的技术产品、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可能,为弥合“科技鸿沟”作出切实行动。
对于支撑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动能,出口增速有望小幅转正、高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基建投资持续发力是市场较为一致的观点。
02 | 印度
印度是今年国际舞台中,增长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自 2022 年印度走出疫情后,经济重回高速增长轨道。作为一个以国内需求为主的经济体,在全球贸易疲软的背景下,依靠自身的强劲内需,经济增速全球第一,近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
由于投资和强劲的内需,印度经济2023年GDP预计增长6.3%,在全球主要国家中领先。2023年12月CPI录得 5.55%。截至2023年9月,印度失业率为7.1%,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前三季度外汇储备达5213.66亿美元。
标普全球12月5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信用展望》报告也指出,在未来至少3年内,印度仍是全球GDP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有望最早于203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是预测,印度GDP总量预计将在2026年超过日本,比原先估算提前一年,并将在2027年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对于印度经济的增长原因总结为:“印度的韧性得到了强劲的内需、公共基础设施的强劲投资和金融部门的加强的支持。”。
2023年服务业的高速增长以及资本开支的高增是印度经济的重要引擎,伴随国内需求的增加,印度第二产业增速也迎来了显著提速。这一成就与莫迪政府在大选前调用财政资源促进基建和政府投资关系密切。
“拼增长”是印度 2023 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印度2023/24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 年3月31日)预算从上年的7.5万亿卢比增加到10万亿卢比,同比增长33%,为该国历史上最大增幅。这个预算削减了福利和扶贫开支,增加了基础设施和军费方面的支出。印度把国防预算增长到 5.94 亿卢比,比预估增加了约 13%。印度铁路获得有史以来最高的 2.4 万亿卢比预算,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将增加 33%。强财政刺激下,2023年印度制造业和建筑业表现不俗。
2024 年预计印度宏观经济将保持韧性,2024年5月大选之前,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财政支出将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大选之后,预计随着经济形势走好和全球降息周期开启,印度信贷增速和资本开支有望保持高增速,私人领域开支将继续支撑印度经济表现。
但印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标普全球就表示:“印度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服务业到制造业’的转型。仅就目前情况看,印度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前景并不明朗。”
03 | 日本
2023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表现强劲,与过去几十年持续低迷的增长形成反差。
IMF预测日本2023年实际GDP年增长率为2.0%,相比于2022年全球第三的排名有所下降,被德国超过。日本11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6.4,同比上升2.5%,连续27个月上升,显示出日本近年来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2023年10月日本完全失业率为2.5%,失业人口175万人,尽管日本各行业一直在招人,但是近年来失业率一直稳定在2.5-2.8%之间。日本的外汇储备在2023年10月达11171.93亿美元。
2023年日本经济持续性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需推动和外需动力。
内需是推动经济修复的主要动力。日本内需动力主要来自于私人消费和库存补回。
私人消费增速从2020年3季度触底回升,2021年2季度开始转正,进入2022年再度加速增长。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服务消费中文化娱乐消费和外出用餐消费,这两项目前增速水平处于2000年有数据以来高位。主要原因为日本旅游经济的恢复,财政扩张政策刺激和“春斗”薪资谈判。日本入境旅客人数从2022年2季度开始逐步修复,尤其是今年恢复迅速,截止11月,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93.6%。日本财政支出在2020年突破百万亿日元,2021-2022年更是大幅上升至140万亿日元以上,2023年略有放缓,也在130万亿日元左右。2023年“春斗”薪资增长3.6%,明显高于2022年的2.2%,为1993年以来最高水平。(“春斗”薪资谈判起源于1955年,在此之前,日本由企业组织的工会与雇主相比,只有微弱的谈判能力。为了克服他们的弱点,当时的工会决定按行业合作,并在春季同时提出一致的工资要求。)
此外,库存回补也对内需有一定贡献。自2021年3季度开始,日本库存变动对经济的拉动转正,持续提振经济修复,连续8个季度为正贡献。今年上半年,日本库存再度迎来回补,4-6月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平均增速超过6%,对经济稳健有一定贡献。这一定程度上或与欧美经济保持表现不错有关。其中,投资品、资本品和消费品都有回补,尤其是资本品回补较多。
外需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日元贬值、欧美经济的韧性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日本贸易逆差从2022年11月开始不断收窄。截止10月,日本贸易逆差从2.3万亿日元逐步收窄到4000多亿日元,收窄了1.8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日本贸易改善贡献最大的是美国。从日本出口产品来看,拉动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汽车,其中,约35%左右的汽车输出到美国。进口对海外的高度依赖,导致日本进口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从趋势上来看,日本进口增速从2022年11月开始下滑,到2023年4月跌入负区间。
2024年在“春斗”薪资高增、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出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日本经济有望保持稳健。不过也存在风险,主要来自老龄化、少子化加剧以及明年美欧经济下行带来的外部冲击。
04 | 韩国
2023年以来,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提振内需,但经济复苏前景仍面临不少挑战。出口出现逆差和高利率与高通胀并存,直接影响韩国经济复苏。
2023年12月底韩国央行预计本年经济增速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中,预计韩国将连续第三年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作为衡量通胀的关键指标,韩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2023年上涨了3.6%,低于2022年的5.1%。据韩国统计厅资料,11月就业人口2869.8万人,同比增加27.7万人。失业率为2.3%。2023年11月韩国外汇储备4170.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八。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进口需求整体降低。另一方面,地缘局势紧张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也影响了韩国的出口数额。韩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间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贸易规模出现下滑趋势。2022年,韩国贸易收支近14年来首次出现逆差,规模达到478亿美元。2023年前11个月,仍出现145亿美元的逆差。同时,美国取代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这是20年来第一次转变。令人欣慰的是,从韩国的进口数据看,12月韩国从中国进口规模仍然大于美国,中国仍然是韩国最大的进口伙伴国。
高利率与高通胀并存,直接影响韩国经济复苏。一方面,它抑制了韩国居民消费意愿,降低了家庭实际购买能力;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制造业生产与投资需求,特别是信息通信等领域的设备投资大幅下降,部分制造行业出现库存积压局面,经济复苏仍显乏力。
长期来看,韩国经济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威胁。如何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摆在韩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的程度将对韩国的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能否摆脱高通胀,提升内需也将影响2024年韩国经济的复苏。
05 | 美国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较为显著。2023年美国经济的整体表现与市场预期大相径庭,2022年底市场几乎“一致”认定今年美国将发生衰退。但2023年的美国经济不仅没有着陆,反而还有所企稳。主要原因是住宅投资、非住宅投资、消费、政府支出拉动了经济增长,另外叠加去库周期现已接近底部。
据美国商务部关于第一季度的“二次估值”(SecondEstimate) 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年增长率为 5.2%。2023年10月,美国通胀自九月以来持续下降,录得3.23%,CPI指数同比增幅3.23%,已进行季节性调整。然而,核心CPI指数(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却呈现持续下跌趋势,录得4.02%,环比增幅为0.2%。美国劳工统计局12月8日的报告称,11 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 19.9万人,失业率微降至 3.7%。就业增长低于过去12个月24万人的平均月增长率,但与近几个月的就业增长一致。
面对通胀高企困境,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始加息周期,已连续11次加息,仍保持较强经济增长势头。根据美国商务部近日公布数据,美国经济2023年三季度环比年化增速达4.9%。尽管当前美国通胀率仍未降至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但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增强。此外,美国服务业、金融产业、科技产业的强劲发展也是其经济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
不过,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认为,尽管2023年美联储成功对抗了通胀,但政治失灵让联邦赤字上升、公共财政走上不可持续道路,年初的地区性银行危机可能是明年出现更多金融震荡的先兆。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年初的6%以上降至近3%的水平,在物价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美国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仍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动用养老金支付账单者大有人在,社会贫富分化继续扩大。不少专家将美国此轮经济复苏称为“无感复苏”。
预计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将在2024年显现,而且,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加之美国债务负担沉重、国内党争激烈,美国经济2024年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06 | 英国
英国面临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高的通胀,衰退风险也很高,“滞胀”已成大概率事件。
官方层面,英国央行预计,2023年英国GDP预计增长0.5%(8月预测为0.5%),2024年经济将停滞不前(8月预测为0.5%),2025年GDP预计增长0.25%(8月预测为0.25%)。随着企业进一步裁员以应对利率上升,失业率预计也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今年底将达到4.3%,而不是先前预期的4.1%。英国央行还预计,到2026年底失业率将升至5.1%。
与此呼应的是,近期英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十分疲软,英国10月制造业PMI终值录得44.8,低于早前预估的45.2。英国10月服务业PMI从49.3降至49.2,为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且连续第三个月低于50荣枯线。
目前,英国央行预计2024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50%,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已经开始。
与此同时,通胀回落至目标水平仍需时日。英国9月通胀率已降至6.7%,但仍然是英国央行2%目标的三倍多,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9月核心通胀率也保持在6.1%的高位。
鉴于英国央行对经济前景的预测更趋黯淡,接下来大概率不会再加息,市场对2024年大幅降息的押注也随之升高,英国央行2024年或成首个降息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
07 | 欧盟
2023年,欧洲经济举步维艰、复苏乏力,第三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0.1%,欧盟GDP环比零增长。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多重挑战冲击下,欧洲经济预计第四季度仍继续维持疲弱态势,面临陷入技术性衰退的风险。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受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紧缺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已出现技术性衰退。
造成衰退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欧洲经济没有增长引擎。2023年12月公布的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12月跌至47,连续数月收缩。尽管私人消费环比略有增长,但短期内前景依然堪忧。在投资和出口都无法提供太多动力的情况下,欧洲经济四季度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可能性很高。
二是因为乌克兰危机未消除,巴以新一轮冲突影响又至,进一步增加欧洲能源价格的压力。冲突引发的新一波难民危机,以及欧盟提供的经济、军事援助,将给预算带来重负。此外,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还将通过油气市场潜在影响欧洲经济,导致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降。在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国逐渐成为欧洲主要能源供应国,欧洲经济被裹挟,在能源等领域受到美国的控制。高盛集团表示,除非能源价格压力得到控制,否则巴以冲突将对欧洲经济增长和通胀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一直停滞不前。德意志银行研究部首席欧洲经济学家马克·沃尔预计,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24年中期。
08 | 中东
2023年因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缓和,中东局势呈现前所未有的缓和势头。但是多起严重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依然冲击着地区稳定和发展前景。
苏丹武装部队和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冲突、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也门内战、黎以及叙以边境冲突、土耳其越境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困扰着中东地区。
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东地区各国推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改革,在2023年取得较为亮眼的成绩。“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削减、亚洲主要市场需求增长较为强劲以及中东地区国家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推动该地区成为全球南方国家中值得关注的发展点。
但地区的不稳定性,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力仍然是巨大的,2023年,受多重内外因素影响,除阿联酋和沙特外,中东多国经济增长乏力,陷于低迷。
阿联酋阿布扎比市落成了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再次体现了阿联酋这个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实现能源多元化和绿色发展的决心。
沙特方面,以摆脱对石油收入的依赖和实现多元化增长为目标的沙特“2030愿景”正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认为,沙特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强劲时期,财政情况良好。
但与此同时,地区其他国家,如埃及、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伊朗等,则饱受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激增之苦。黎巴嫩镑、埃镑、土耳其里拉等中东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低。此外,巴以新一轮冲突沉重打击了双方的经济,同时令埃及、约旦、黎巴嫩、伊朗等周边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世界银行10月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西亚和北非地区经济增速将急剧下降,将从2022年的6%降至1.9%左右。
预计2024年受油价低迷导致石油减产、全球金融环境紧张、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乌克兰危机持续导致粮食等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地区局部动荡仍在继续,中东多个国家的经济低迷局面短时间内恐难扭转。
09 | 2023年重大事件及影响
1、全球经济碎片化:2023年由美国主导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友岸外包”“去风险”“降依赖”,迫使一些中小国家面临选边站队的难题。经济全球化面临“碎片化”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被割裂……所谓“政治正确”和泛化的“国家安全”考量正在冲击正常市场经济逻辑和国际贸易规则,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掣肘因素。
2、地区冲突: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引发的能源、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全球货运受阻等问题,给多国经济带来负面冲击。
3、西俄冲突:美西方对俄持续制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升高。发达经济体在疫情期间普遍采取的宽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2023年以来为应对高通胀困境采取的持续加息等紧缩政策,导致全球资本流向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改变了金融市场定价机制和资产配置方向。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增加,对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债市带来较大外溢影响。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面临外需减少、资本外流、贸易乏力的困境。
4、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3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经济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亚洲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布局有力保障了地区经济稳定性。
5、“一带一路”10周年: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收获丰硕成果的一年。2013年至2023年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同时,中国与东盟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成为中国的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10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推动建设的公路、铁路、产业园等基础设施逐渐投入使用,这些设施如今已成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2023年,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雅万高铁开通,大幅加速沿线人员流动、货物流通。2023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发送货物174.9万标准箱,货物运量已超2022年总运量。
6、中东和解进程:中东国家2023年在地区和解进程中取得一系列进展:(1)以色列同阿联酋签署其与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2)土耳其与埃及多年来首次派出部长级官员互访。(3)卡塔尔与巴林、阿联酋宣布恢复正式外交关系。(4)叙利亚被暂停十多年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成员资格得到恢复。(5)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今年3月在断交七年后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双方重新互设使领馆,伊朗总统莱希还赴利雅得参加11月11日举行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联合特别峰会,这是2012年以来伊朗总统首次访问沙特。
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ChatGPT在全球范围的大火。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问世,改变了人工智能(AI)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轨迹,加速了人与AI的互动进程,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
8、极端气候: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11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极端天气除了带来高温干旱,还导致了山火、洪灾和海平面上升。全球农业受到重大影响。天气和气候灾害加剧了粮食安全挑战、人口流离失所以及对弱势人群的影响,并会继续引发新的、长时间的和二次流离失所,使许多因冲突和暴力局势而背井离乡的人更加脆弱。
9、可控核聚变:2022年底,美国国家点火装置首席设计师、物理学家安妮·克里奇(Annie Kritcher)帮助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实现了可控核聚变。2023年7月30日,再次试验成功。在7月的成功之后,克里奇和她的团队于10月进行了另外两次点火尝试,从而使成功率达到了6次尝试中的4次。他们正为2024年实现更高产出做准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功,将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能源之光。
10 | 结语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通货膨胀、债务问题、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冲突等挑战。2024年将是全球大选之年,近60个国家的公民将投票选举各级政府领导人。这些国家有40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2024年投票人数之多意味着选举结果将对世界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美国是否能在2024年实现中性利率?巴以冲突、俄乌战争能否结束?人民币能否企稳回升?都将影响投资人的钱袋子。
面对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不确定性,在2024年,我们认为投资还应顺势而为,谨慎而行。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23年10月。
2、标普全球12月5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信用展望》
3、证券时报《盘点2023中国经济亮点:中国经济稳步向好展韧性,明年持续恢复有动力》
4、人民网《2023全球经济的“忧”与“盼”(2023·年终特稿)》
5、东北证券《印度经济分析及前景展望》
6、泽平宏观《美国经济展望2024 》
7、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美国2023年12月经济情况分析及政策展望》
8、海通证券《日本经济24年展望:经济引擎能持续多久?谁在推动日本经济?》
9、联合国《2023年打破多项气候记录》
10、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将在2024年迎来转折点》